内府办发〔2021〕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农业农村厅《贯彻〈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特色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我市“十四五”时期百亿水产强市建设步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农村厅“川鱼”振兴和内江市委市政府“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要求,以“绿色兴渔、质量兴渔、品牌兴渔”为方向,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现代农业示范市和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以产业体系、生产体系提升渔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以经营体系提升渔业效益,加快数字渔业建设步伐,着力构建产品质量优、生产效率高、产业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农民收入高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川渝独具丘陵地区特色的现代水产强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科学有序利用渔业资源。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水面生态渔业等健康养殖模式。通过绿色养殖、绿色加工、绿色流通,实现全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坚持宜渔则渔,分类推进。紧密结合“甜城韵味、大千精彩、一域丰沃”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根据渔业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况,合理利用水库、池塘、稻田等资源,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大力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同规模的特色水产产业。
坚持市场主导,融合发展。积极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文化导向,提升潜力。以传统渔文化为根基,以生态养殖水域为景观,以推进现代智慧渔业为手段,构建生态环境优美、休闲渔业鲜明、渔村文化浓郁、康养教育突出的现代水产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拓展内江水产的对外影响力。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活力。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产业深度融合,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创新成果发展产业,用新型经营主体、现代科学管理推进产业,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提升产业,助推特色水产产业迈入创新驱动、品牌带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三、产业布局
实施全域渔业绿色发展,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加强水产种业建设,培育壮大水产品冷链物流加工企业,以建设现代水产产业园为抓手,推广稻渔(果)综合种养、现代智能设施渔业、大水面生态渔业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水产产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市渔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重点支持市中区创建“中国白乌鱼之乡”,建设以发展白乌鱼、泥鳅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带;东兴区打造川渝生态渔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发展黄颡鱼、叉尾鮰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带;资中县创建“中国鲶鱼之乡”,建设以发展鲶鱼、鲈鱼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带;隆昌市创建“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建设以发展小龙虾、黑斑蛙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带;威远县建设国家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打造成渝大水面生态游钓竞训中心,建设以发展生态甲鱼、水库生态鱼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带;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发展现代城郊都市休闲渔业。
四、发展目标
按照“3311”工作思路,即以中国鲶鱼之乡、中国白乌鱼之乡、中国西部鱼米之乡“三乡”创建为载体,以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三线”并行为抓手,突出“一县一品”,打造川渝渔业科技创新发展先行区,培育一批年产值过亿龙头企业,全力推进鲶鱼、白乌鱼、黑斑蛙、小龙虾、泥鳅等特色水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内江渔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到2025年,全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60亿元以上,渔业经济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2个,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个,巩固提升威远县首批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成果;建设省、市级现代水产园区5个,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5万亩,高质量完成隆昌市全省首批整县推进“鱼米之乡”示范县建设;水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十年禁渔”取得初步成效,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养护水平不断提高。
五、重点任务
(一)继续壮大产业规模。持续推进3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建设,重点打造隆昌20万亩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现代水产园区5个。结合“三乡”建设,突出“一县一品”,大力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等四大健康养殖模式,夯实产业基础,打造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园和水产强镇。整合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扶持壮大一批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以“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规模化生产,促进农村渔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二)积极推广智慧渔业。创建部、省、市级智慧渔业和渔业信息化示范基地30个,现代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达30万立方水体。实施老旧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景观化改造,加强先进渔业设施装备配备,推进机械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智慧水产,大力发展数字渔业,引导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促进现代渔业生产、管理、服务、销售高度智能化,提升智慧渔业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内江水产品牌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培育经营主体。培育省、市级水产龙头企业20家,进一步扶持壮大内江市水产批发市场,发展水产品加工企业5个,实现水产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和水产品年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大胆探索市场交易方式创新,积极推动水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方式,鼓励企业开展低温保鲜设施、冷链物流体系及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水产品加工结合“互联网+水产营销”新型加工流通业态。大力培育水产龙头企业,采取“基地+加工+品牌+销售”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水产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延伸产业经济附加值。
(四)积极探索新业态。科学规划休闲渔业产业,鼓励发展体验式渔业、创意渔业、分享渔业等文旅新产业、新业态。探索研究渔业集体经营和合作方式,通过土地托管、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推动养殖、物流、加工、休闲等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按“渔业产业美、渔业文化美、渔村生态美、村民生活美”的优化方案,以传统渔业文化为根基,以捕捞及生态养殖水域为景观,打造市中区、东兴区、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都市城郊休闲渔业基地及资中鱼溪鲶鱼风情小镇、隆昌古宇美丽渔村、隆昌云顶云湖、威远大水面休闲游钓竞训中心等一批渔业休闲观光综合体。
(五)推广普及渔业科技。修订、制定渔业行业技术标准20个,建设10个渔业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每年培训基层水产机构技术人员、新型职业渔民不低于300人次。构建现代水产产业技术体系,结合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农业科普下乡活动,促进渔业新品种、健康养殖模式、病害防控、精深加工等技术成果及时转化。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培育搭建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水产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基地)。建立白乌鱼博士工作站,积极开展内江特有鱼类—白乌鱼的新品种选育及优质苗种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广设施渔业,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等前沿技术设备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使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六)加强种业场站建设。完成白乌鱼新品种国家审定,填补四川省水产新品种“零”的空白。培育省、市级水产良种场20家,重点培育省级种质资源场站3家。围绕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加快现代渔业苗种场建设,重点支持市中区建设白乌鱼、中华沙鳅种质资源场和玻璃钢水产种苗繁育场,东兴区建设特色经济鱼类省级良种场和工厂化水产种苗繁育场,资中县建设南方大口鲶种质资源场和工厂化水产种苗繁育场,隆昌市建设小龙虾、蛙类、泥鳅种质资源场和工厂化水产种苗繁育场,威远县建设中华鳖种质资源场和山泉水水产种苗繁育场,确保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七)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2个,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1个,部、省级水产健康示范基地100个,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区域中心1个。以“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充分利用“资中鲶鱼”“永安白乌鱼”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字招牌,打造“内江稻花鱼”“隆昌稻田虾”“八号龙虾”“川蛙食府”“鱼和渔”“黄鲶鱼”等地方特色水产品牌。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职责,水产养殖用水应当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加强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管理,依法打击生产、进口、经营和使用假、劣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保障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力度。加快推动养殖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水产品追溯体系,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化生产和优质水产品认证,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实施有效监管,确保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
(八)加强鱼类资源养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指示精神,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扎实开展全市天然水域十年禁渔工作。按照有执法机构、人员、装备、资金、巡护队伍、举报电话等“六有”标准,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坚持宣传教育与执法监督并举,开展两项“打非”“三无船舶”清理整治、“护渔百日联合执法行动”“中国渔政亮剑”系列执法行动,持续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和交叉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制度,严格落实《内江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实施养殖许可制度,规范渔业养殖行为;加强养殖尾水治理工作,严格落实养殖尾水排放生产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认真做好养殖尾水处理后排放、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不断提高渔业水域生态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修复功能,推广“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新模式,持续改善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加强濛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积极开展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监测和养护工作,落实渔业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恢复天然水域生物多样性。
(九)创新金融扶持新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渔业发展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实现特色水产信贷1亿元以上。建立渔业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三线并行”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省、市农业担保公司的杠杆撬动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的主体作用,解决我市渔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水产保险试点工作,解决涉渔企业(基地)应对重大灾害的后顾之忧。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十四五”百亿水产强市建设和天然水域十年禁渔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研究部署,制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源,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落实,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加强市级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确保水产强市建设顺利推进。
(二)强化政策保障。以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水产技术推广和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特色水产产业化发展,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现代渔业建设。落实禁渔专项工作经费,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最大效益。支持设立镇(街道)级特色水产保险服务网点,全面提升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助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改革创新。切实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研究完善“三线并行、多点发力”的水产强市建设推进机制。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发展规划及政策引导,当好行业发展的“指南针”;金融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渔业金融信贷和保险新模式,当好企业发展的“好参谋”;渔业行业协会积极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当好水产经营主体与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连接器”;积极探索渔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
(四)强化人才培育。加强水产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和渔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建立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试点示范为一体的新型职业渔民培育体系,发挥水产推广机构的培训主渠道作用,加大对新型职业渔民培训力度。健全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搭建平台和载体,优化完善创新保障政策,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输送对接机制,完善高层次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一批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培育一批优秀的水产带头人,大力营造水产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6月3日